金年会

金年会登录 - 主页

导航
XML 地图
XML 地图
您当前的位置: 首页» 师资队伍» 人文师说
胡平 :沉重千年,寄情江西
发布人:admin  发布时间:2015-11-26


(人文学院记者 达锬讯)在2014年“五个一”工程奖的颁奖晚会上,一部江西选送的作品引起了巨大反响,赢得了组委会的一致好评。这部作品的名字叫做《瓷上中国》,是一部反映新时期景德镇人的作品。作品内容抑扬顿挫,而文字却平淡朴实,显得大气从容。该书的作者就是江西著名作家。南昌大学胡平工作室主任胡平教授。

与胡平老师谈话,你会发现他是一个很有态度和风格的人。但是他的态度和风格却往往会用平静的语言表达出来,一如他的文风。可是谁知道在这种大气的平淡过后,却是胡平老师不平淡的人生。而这种不一样的人生也构成了他不一样的精神世界。

一.沉重千年,荣辱过后总不惊。

1947年,就在中国大地正处于硝烟弥漫之时,厦门大学中,一声婴儿的啼哭将这个院子惊醒。一个男子喜悦的站在堂屋里,无比高兴。这个男子叫胡正谒,正任教于厦门大学法律系,作为西南联大为数不多的江西籍人才,31岁的他正在为他的第一个男孩的降生费尽脑筋。根据家中的字,应该是家字辈,“家舍”,于是这个孩子就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胡家舍,“胡平”是他后来的笔名。

胡家最早起于南昌新建县,胡正谒的父亲是新建县的县长,而他本人则是清华大学的高才生。国立中正大学校长胡先骕与胡正谒都是新建县人,应属同宗,但亲缘较远。 那时的胡正谒风发意气,希望能够为中国的法律事业做贡献。无奈世道黑暗,很多理想都落空了。1946年,29岁的胡正谒成为了副教授,先在东北大学教书,又在厦门大学教书,私底下传播共产主义理想和地下党的宣传资料。这时候,他的老师北大的蔡枢衡先生希望他回国立中正大学教书。1949年,他带着年幼的胡平回到故土任教。这时,离南昌解放,只有两个月的时间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,人民翻身做了主人。胡老先生万分很激动,准备为江西的法律事业作出了的贡献。据邓宗觉先生回忆:胡正谒是江西人文社科界第一批强调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。也因此,他后来成为了江西师范学院马列主义教研室的主任。

在这种家学氛围下,年幼的胡平幼小的心目中存在着一种理想,一颗红色的种子。年仅8岁的他就能写出剧本,真为一代才子。这种童年本应该是无忧无虑的,可是到了1957年一切都发生了变化。

1957年,由于性情耿直,胡正谒成为了“右派”。这对年幼的胡平无疑是一次冲击,但这没有剥夺他对书籍和文字的热爱。他依旧如饥似渴的投入到文化的海洋里。这只是不幸的开端,1961年,年仅40岁的母亲意外离世,这大概是胡平自由经过的最大打击了。后来,18岁对于胡平来说可能是终身难忘的,不是这一年是他成年,也不是他考上大学。而是文革的大潮向他,向他的家庭,向全国人民袭来。

文革是从文化教育界开启的,作为右派的父亲首当其冲,当时又流行出生论。18岁的胡平被历史推上了风口浪尖。父亲的坚持带来的是疯狂的殴打和无尽的辱骂,胡平陪伴着父亲,经过这些不幸和屈辱,反而锻炼了胡平一颗平静而又充满激情的心。此时,所有的大学都停课了。来自上面唯一的好消息,就是能够到工厂里当一名工人。当时家里很困难,父亲在极端艰难的情况下还在寄钱,但这无济于事。胡平的工作至少能为家里带来一点生存的本钱。就这样,胡平仍然没有忘记文字。1976年,胡平正在南昌帮人编辑。这时,一个消息传来,四人帮垮台了,九州欢腾,四海歌唱。他急忙赶回家,面见被风霜洗礼的父亲。父亲无言,唯有泪千行。

整整20年后,一切终于发生了变化。

二、远离江右,外面的世界更精彩。

1977年,胡平30岁,在外人看来已经是成家立业的年纪里,他开始了新的道路。

那是一个夏天,教育部像往年一样颁布了《1977年高校招生方案》。这是文革后的第一回,没有人觉得有什么问题。

可是到了8月,在整个北京最热的时候,人民大会堂却吹起了春风,让所有与会的人感到激动和骄傲。

“邓副主席”一个戴着眼镜的中年男子举手发言,他是武汉大学化学系副教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