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年会

金年会登录 - 主页

导航
XML 地图
XML 地图
您当前的位置: 首页» 师资队伍» 人文师说
沈星棣:相约58,“史志”不改
发布人:admin  发布时间:2015-11-25


(人文学院记者 达锬讯)1958年,随着开国省长邵世平同志的号召,江西大学很快便破土建成了。这其中离不开江西老表的大力建设,离不开省委相关同志的相关支持,更离不开全国各兄弟学校的无私支持。江西大学的成立,各个省市都派出了自己的精锐骨干,来支援这片红色沃土,使之迅速成长、发芽、结果沈星棣老师就是现在为数不多的支援老师之一,他和他的爱人冯凤珠老师不到30岁过来,一来就是半个多世纪。这50余年,他们见证了江西大学的风风雨雨。他们研究历史,结果自己也塑造了历史。让我们重新来回顾这段荡气回肠的历史。

一.沪上成长,选择另一条道路

沈星棣,1929年生,原籍浙江,生于上海静安区。至今,沈老师都操着一口流利的上海话。当时的上海不仅属于十里洋场,更汇集了一大批社会名流、学者。或许是对那种灯红酒绿的厌倦,沈老师选择了做学问。经过选拔,他考上了华东师范大学。

当时的华东师范大学在上海市郊,环境优美,氛围安静。当时上海滩的很多电影都选择那里作为外景地。与环境类似的,当时的华东师范大学还汇集了一批历史学大师,历史学泰斗吕思勉先生解放后就在那里任教。对于吕先生,沈老师印象深刻:吕先生为同学上课,引用汉书之类古籍的材料完全靠背诵,不需要看书。在老师的引领下,年轻的沈老师专注于学术,成绩都是全班第一,对历史进行逐步的研究,获得了老师们的好评。同时,沈老师还担任历史系的学生会主席。大学毕业后,他因表现优秀便留校任教了。学校为留校任教沈老师配备了两个导师,一位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大师吕振羽的弟子,系主任吴泽;另一位则是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的弟子。一个海派,注重联系实际;一个京派,强调训诂考据。为沈老师配备这样的师资,就是希望年轻的沈老师能用京派的功夫做海派的文章,可以说对沈老师赋予了极大的希望。

就在这几年,沈老师与自己的大学同学、来自安徽的冯凤珠喜结连理。同时,沈老师也开始了课堂生涯,深受广大同学欢迎。沈老师本应该在上海格子间里像吕思勉、陈旭麓一样, 成为海派著名学者。就在此时,一个号召改变了沈老师的人生轨迹,他开始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。

(华东师大风景)

话分两头,各表一枝。1958年,与上海相隔千里的江西省,为实现综合大学梦,决定集中全省之力,建立一所综合性大学。在江西历史上,并不是没有综合大学。1940年,经多年筹备,国立中正大学成立,还颇有一点影响。但为了全国的大形势,牺牲了小我。随着江西社会主义建设不断深入,大家越来越觉得没有一所综合大学将成为江西发展的重大障碍。

于是,建立江西大学变成了当时江西省的重要工作。大学的关键在于师资、在于人才,可是此时江西省内的人才并不足以支撑一所综合性大学的存在。于是,各省开始抽调人才支援江西、支援江西大学。

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也响应号召,支援千里之外的江西大学。为了更好的保证支援的质量,选定的老师有两条标准:一、年轻老师,最好30岁以下;二、学术水平高,已经能够开课。这个标准似乎就是为沈老师制定的。得到系里的询问时,沈老师很爽快的答应了,并且很快就和爱人冯老师共赴江西,支援老区人民建设。

在这之前,沈老师并未到过江西,也从未了解江西的具体情况,更不知道这次支援的时间。带着对未来的憧憬和对学术的痴迷。沈老师来到了江西。

这一年,他三十岁。

二.40年,从江西大学到南昌大学

此时的江西,无论从经济还是物质条件,都远不如上海发达,何况江西大学还是一穷二白。那时候的条件之苦是现在难以想象的,尤其对于沈老师。上文所言,华东师大的环境非常好,交通便利。作为讲师的沈老师已经有了两室一厅的住宿条件。在当时的上海,也算上“豪宅”了。可是来到江西大学,沈老师只能艰苦起来。床底是砖头地,时不时还能跳出来了青蛙,这可把沈老师吓了一跳。当时,一些老师因为条件十分辛苦,寻找各种方式回去。而沈老师则不然,在这里安营扎寨,安心的搞起了科研工作。

当时的江西大学没有历史系,于是沈老师在中文系工作,研究的还是历史。当时的副校长谷霁光先生给了沈老师很大的帮助。谷霁光是当时历史系的泰斗,清华大学国学门的高才生,也是江西为数不多在全国学界影响重大的人物之一。江西大学当时初建,很多书籍没有,这对年轻的沈老师十分不利。是谷霁光老先生亲自去江西省图书馆以及江西师范学院联系,帮沈老师搞来书籍,进行教学和科研。

这一段时间,沈老师和冯老师则一直潜心学术。直到文化大革命时期,沈老师作为学校深受欢迎的讲师,被造反派冠以“反动学术权威”的帽子,遭到了批斗。面对苦难,沈老师用积极的心态面对,再加上为人随和,很快挺过。再加上沈老师不到40岁就被称为学术权威,估计连造反派都觉得不太合适。于是便囫囵过去,摘掉了帽子。

文革对刚刚诞生的江西大学冲击极大。文革之后,江西大学抢抓时代机遇,决定成立历史研究所,加上了沈老师总共才6个人。这便是南昌大学历史系的最初班子,当然还有时任校长的谷霁光先生。1980年,成立江西大学历史系,已到了知天命之年的沈老师开始担任一些筹备工作,并且代表历史系出席各种会议。这样支撑历史系走过最难的几年。很快,他成为了教授,并开始担任研究生导师。由于年龄的原因,沈老师并未做过南昌大学历史系的主任,但却对历史系最初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。对于这点,沈老师感到无所谓。

“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。”不久,一次新的转折即将到来。此时的沈老师已经年过花甲,准备退休,但正是这一使命使其又干了几年。

江西大学虽然是一所综合性大学,但是影响仅在江西,在全国却仍然很小。为了让这所学校发展的更好,江西省委准备让江西工业大学和江西大学合并,并申报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,这需要一大批老师的支持。于是65岁的沈老师留下了,担任刚筹备的南昌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。为刚筹备的南昌大学做出了自己的贡献。后来,南昌大学成功申请了211工程,沈老师也终在年近古稀之际光荣退休。

(左为求是杂志给沈星棣老师寄来的约稿信)

从1958年到退休,整整40年,所有的青春都付出给江西这片土地。

三、钟情学术,史志不改

从1953年至今,沈老师从事历史教研工作已经整整62年了。究其一生,还是那句话,以京派的功夫做海派的文章,这一点被沈老师始终铭记。

做京派的功夫就是注重考证、史料。在刚去江西大学的岁月,正逢赫鲁晓夫秘密报告,为了批评这种叛变革命的行为,江西省史学会准备搞一套“叛徒”丛书,给沈老师的内容是吴三桂。就在沈老师一门心思准备上手的时候,一个从外地回来的老师也想做吴三桂。于是省里决定,让两位分别研究,择其优者而从之。于是沈老师拉着冯老师一扎进书海就是整整两年。这两年,沈老师将江西唯一的一部明实录翻看数遍,对每一条史料进行了翔实的考证。1963年《叛徒吴三桂政治活动中的阶级根源》一文写成,它的结果可不仅仅是赢了对方那么简单。这篇文章被登载在才创刊的《江西大学学报》上。1983年,权威杂志《历史研究》出版建设三十年优秀论文选编中,还专门将这篇文章收录进了《明清人物论集》,与学界大师吴晗、稽文甫同列。被称之为“建国三十年来历史研究的主要成果”。这对于30出头的沈老师,无疑是莫大的荣誉。

做海派文章,则是强调文章内容与时俱进。如叛徒系列就是为批判苏联修正主义而写的。20世纪80年代,中央强调干部年轻化,开始打破领导干部终身制。1984年,中央顾问委员会成立。为了配合中央的政策,沈星棣先生还专门研究起了退休这件事,沈老师专门编写了《中国古代官吏退休制度史》。除此以外,他还编写了《秦汉人物》等书籍,深受读者好评。

(图为沈星棣老师和夫人冯凤珠老师近照)

退休后,沈老师被聘为江西文史研究馆馆员,依然在进行研究工作。出色的文笔,也使得《求是》等杂志主动向沈老师约稿。这种文学水平也给予了新世纪的沈老师能在80余岁之际有了新的创造。历史学中需要材料,但很多问题上材料未必有很合适的诠释和记录。但是却能够通过历史的眼光发现到其中的关系,但这种关系未必有足够的证据,只是一种合理的说法和猜测。沈老师凭借其优秀的文献和史料功底,能够发现这种关系。并且用文学的语言表达出来,这就类似于历史小说了。在这方面的创作,近90岁的沈老师直到今天依旧在做,并且很受这些期刊的欢迎。这一点上,没有京派功夫和海派文章,都是无从下手的。

退休后的沈星棣老师除了进行足够的研究,就是与冯凤珠老师过着普通的生活,他家装饰极其简单,看不出是一个大学者的房子。冯老师因年纪日大,眼睛和听力都出现了问题。沈老师相比好很多,有时候还会南昌大学看看、玩玩。这种平淡的日子已经成为了常态。也这是在这种常态中,沈老师度过了8旬大寿,却依然没有感到衰老。

江西大学、南昌大学是整整一代人的功劳,见证这两件辉煌创举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了,在这里,每一个南大人都应该向他们致敬,谢谢他们。



金年会登录 版权所有 管理
地址: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新区学府大道999号人文楼二楼 邮编:330031
电话:0781-83232321 传真:0781-83232321
E-mail:guntuji123.com@ncu.edu.cn